7月18日,为巩固本次讲习班学习效果,我院举办了东师外语“致知讲坛”认知语言学讲习班(暑期学校)硕博论坛。本次硕博论坛共设5个分会场,吸引了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20余名硕博士研究生发言,并邀请到了吉林大学廖正刚教授、刘桂玲教授及燕山大学韩大伟教授等13位专家为发言人进行点评。
18日上午,在427会议室举行第一分会场的研讨,主题为“隐喻与话语分析”,点评专家为燕山大学韩大伟教授、我院曲英梅副教授及宋宏副教授。来自辽宁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刘思佳、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吴瑾宜及长春理工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赵晗三位同学的发言题目分别为《概念隐喻视角下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以<纽约时报>中“一带一路”报道为例》、《全球治理中国方案中合作话语的架构隐喻与身份构建》及《多模态隐转喻在政治话语构建中的作用研究》。学员吴谨宜在她的研究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主题——深层架构——表层架构这样一个全新的架构思路,令各位专家耳目一新。大家就这一创新点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几位专家认为这一选题很有新意,看好其取得积极的研究成果。发言期间,旁听学者也积极与发言人及点评专家进行互动,多位同一领域的博士研究生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引发了热烈的讨论,获得了专家们的广泛好评。在所有发言结束后,韩老师和宋老师对本场硕博论坛做总结,对三位发言人给予了高度评价,希望她们能够再接再厉,在未来的学术征途中取得更多的成绩。


18日上午,在703教室举行第二分会场的研讨,主题为“隐喻与转喻研究”,点评专家为吉林大学廖正刚教授、刘桂玲教授及我校留日预备校高翠雨老师。来自东北林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朱梦婕、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的青年教师钟伶俐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祝丽丽、东北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周晨阳及东北师范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刘慧五位发言人发言题目分别为《英汉愤怒的隐喻和转喻》、《习近平总书记对外演讲中“路”的概念隐喻研究 ——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中国“龙”与西方“dragon”的认知对比 ——兼谈中国文化自信》、《<宋词三百首>中同感隐喻的概念整合分析》及《具身认知的现象学渊源、词源意义及生活世界交往特性》。祝丽丽学员介绍了关于“龙”与“dragon”认知差别的来源、二者的异同及这些异同产生的原因。在点评环节中,廖老师提出是否可以研究一些与龙相关的复合语,如“恐龙”。刘老师针对该学员的文献部分,提出多选核心期刊文章的建议。高老师建议该学员能在研究的最后部分给出具体的解决办法。研讨过程中,各位老师不断激励学员,对于学员们积极认真的求学态度给予肯定。


18日上午,在803教室同时举行第三分会场的研讨,主题为“隐喻与翻译研究”,点评专家为我校金胜昔副教授、张士东副教授及长春工业大学李雪艳老师。来自东北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关美琦、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潘琪、东北林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张明涵及东北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梁填奇四位同学分别就《中国外交部发言中隐喻的认知翻译研究》、《鲁迅小说情感隐喻的英译研究》、《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黑猫>两中译本对比分析》及《读者反应对儿童文学翻译中美学再现策略的指导》四个题目进行发言。潘琪学员的研究选择杨宪益、戴乃迭,威廉·莱尔和蓝诗玲的鲁迅小说英译本,以情感目标域为分类标准对语料进行手动标注,从认知识解的多个维度入手对原文和三个译本中情感隐喻的认知特征进行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考察三个译本译者情感隐喻的识解偏好和认知创造性的实现途径倾向,并试图归纳出英汉情感隐喻表征与认知机制方面的异同。李老师提议可以从神经语言学方面入手丰富该研究。金老师认为该研究可以只选择蓝诗玲译本,文本中的情感隐喻值得研究,需要尽量缩小文本。张老师提议可以界定一下文本内容,找几篇代表性语篇进行研究。讨论的最后,金老师进行最后总结。他指出研究生阶段同学们具有问题意识和交流意识非常难能可贵,在这次的硕博论坛发现了同学们研究中的闪光点。对于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希望各位发言同学可以进一步思考并与老师探讨。


18日下午,在427会议室举行第四分会场的研讨,主题为“认知与习得研究”,点评专家为我院仇云龙副教授、刘丽艳副教授及张会平副教授。来自东北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张爽、贵州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王静、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博士研究生黄莲花及东北师范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王萌四位同学的发言题目分别为《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学术词汇发展研究》、《概念整合视阈下〈英雄联盟〉任务绰号整合机制研究》、《韩汉将来时标记“겠”“要”的认识情态研究》及《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口语语篇的省略实证研究》。王萌学员的研究采用质化和量化结合方法探析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口语语篇中的省略特征,结果表明英语专业学习者在口语语篇中省略频次比本族语低。张老师指出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可以只选择第二个语料库。刘老师建议论文题目和研究问题中体现研究方法。仇老师指出口语语篇分析的重要性,对于“省略”这一现象应给出明确的界定。研讨结束后,各位老师与同学们亲切交流,希望同学们保持求知若渴的精神,不断前进。


18日下午,在703教室举行第五分会场的研讨,主题为“认知与构式研究”,点评专家为吉林大学薛亚红教授及我院宋宏副教授。来自东北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吴骏良、东北师范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吴昌霖、东北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连英儒、澳门科技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姚瑞及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宋聚磊五位同学的发言题目分别为《英汉副名构式中压制现象的对比研究》、《非典型“连XP”的构式形成分析”的报告》、《英汉延伸路径虚拟位移主体对比研究》、《概念隐喻下时间词“前天”与“两天前”“后天”与“两天后”的对研究》及《从量词重叠看汉语量词的空间性质特质》。吴骏良学员借助语料细致地分析了汉英副名构式的形式差异。宋老师就英汉语副名构式次范畴化能产性的问题发出提问,并指出社会等因素会影响压制的可能性。薛老师提出并非所有名词均可以进入副名构式,需要将名词的特征考虑在内。研讨过程中,点评专家对各位同学的发言都进行了细致的点评,旁听的学员也都积极加入讨论,气氛热烈。


本次硕博论坛发言人数多,专家点评细致,旁听学员积极参与讨论,研讨全面深入,是对前五天课程的总结与反思,强化了学习效果,参与的学员们反馈受益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