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东师外语“致知讲坛”认知语言学讲习班(暑期学校)的专家为学员们带来了第十七讲至第二十讲,本次讲习班的最后四节课程。来自70多所院校的200余位师生参加了第五天的课程。全部课程结束后,举行了本次讲习班的闭幕仪式。
上午第一节是由南京师范大学张辉教授为东师外语“致知讲坛”认知语言学讲习班(暑期学校)带来的题为“如何设计一个基于语言加工的ERPs实验”的讲座。张教授首先介绍了有关ERP的基本知识,ERP成分的概念界定性质,ERP语言加工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变量的类型,变量的控制,实验所需的设备,实验的基本过程等内容。其次,张教授以口语中的语篇指称不清和熟语的组构性为例,对实验进行逐一详细地讲解。同学们收获颇丰。 课程结束后,潘颖老师对本场讲座进行总结并开展提问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踊跃发言,张教授耐心细致地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
第二节继续由张辉教授为学员讲授题为“批评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与个案研究”的课程。张辉教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批评认知语言学。批评认知语言学(Critical Cognitive Linguistics)是认知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的融合。批评认知语言学探究与语言使用(usages)相关联的概念结构以及这些概念结构在话语语境中所承担的意识形态或合法化的功能 (legitimating functions)。批评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一方面反映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社会转向”,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批评话语研究的“认知转向”。认知语言学不是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其中包括许多不同的理论如概念隐喻、转喻、心理空间、概念整合和认知语法等,学者们运用这些理论关注语言使用唤起的概念结构如何反映意识形态或使自己的观点合法化。接下来,张辉教授论述了批评认知语言学的三种研究方法,即图像图式分析,批评隐喻分析,和话语世界分析。张教授将其重点放在了对话语世界的分析上,且重点讲解了其中的趋近化理论。随后,张教授以图示的方式向我们呈现了趋近化理论的主要模式,并指出趋近化理论主要从词汇与语法层面探究如何使听话人感知话语空间外围实体对话语空间内部实体的威胁,向其迫近并将意识形态冲突物质化,从而实现说话人防御措施的合法化或强化对方的非法性。这一强制识解运作机制主要包括空间趋近化,时间趋近化,价值趋近化。最后,张教授以“中美贸易战话语的批评认知语言学”为例,向我们全面的呈现了趋近化理论的具体应用。课程结束后,潘艳艳老师对本场讲座进行总结致辞并展开互动提问环节,张教授不仅耐心地解答了同学们的疑惑,还分享了珍贵文献,为同学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素材。





第三节是由我院林正军教授带来的题为“基于体认语言观的外语教学探索”的课程。林教授从语言发生的三个维度入手介绍了语言观的发展演变。不同的语言带来不同的语言教学实践,随着语言观的发展变化,不同的外语教学流派应运而生。体认语言观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而诞生,强调语言的体验性和认知性,体认语言观认为语言的产生、发展和使用都是具身体验的结果。在这种语言观指导下的外语教学强调基于使用的外语教学实践,即在语言使用中获得语言知识,倡导以构式为语言单位习得语言,可解释外语教学中到底“教什么”、“怎么学”等核心问题。基于使用的外语教学注重探究语言的理据性,让学习者学会用目的语表达概念内容,并根据语域和说话人的意向性来进行语言表达。随后,林教授以限定和非限定动词为例,为大家列举了体认语言观指导下外语教学的案例。在课程的最后,林教授指出了我国外语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表达了对我国基础外语教育的殷切期望。课程结束后,主持人刘丽艳老师对林教授的课程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并与大家分享了自己作为英语教学研究者的诸多感悟与收获。


讲习班最后一节课是由我院杨忠教授带来的题为“政治语篇基本推理模式和隐喻识解分析”的课程。杨教授提出将政治语篇视为务实性论说语篇,并概括了政治语篇的务实性、创造性和前瞻性的特质,分析了政治语篇的基本推理模式。杨教授从权力识解、目标任务表征、行动纲领表征三个侧面分析了隐喻在政治语篇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讨论了为什么政治语篇意义建构要借助于隐喻。政治语篇在语篇分析、批评话语分析等领域早已受到关注,但在认知语言学领域研究成果并不丰硕。因此从社会认知的视角分析政治语篇能有助于洞见政治语篇的特质,为政治语篇的多维研究提供一定参考意义。课程结束后,韩大伟老师总结本场讲座并开展了互动问答环节,杨教授对学员提出的问题给予了耐心的回答。


随着最后一堂课的结束,也标志着东师外语“致知讲坛”认知语言学讲习班(暑期学校)的圆满结束。外国语学院宋宏副教授主持闭幕式。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辉教授致闭幕辞。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学员宋聚磊作为学员代表发言,对本次讲习班的讲习教授和会务组成员等表示感谢。最后,由我院副院长曲英梅副教授宣布东师外语“致知讲坛”认知语言学讲习班(暑期学校)顺利闭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