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日,“流散文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学术工作坊在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本部427会议室顺利举行。学术工作坊由外国语学院“流散文学研究中心”和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PI团队依托国家社科重大课题“流散文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发起。来自东北师范大学与兄弟院校共8位专家学者做主旨报告,50余位师生齐聚一堂聆听并参与讨论。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周桂君教授为会议致开幕辞。周桂君教授热烈欢迎各位与会专家的到来,由衷感谢各位专家对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学院发展、学科建设以及学生培养三个方面所做的贡献。周院长指出,在外国语学院徐彬教授的积极组织下,外国语学院师生和各位与会专家构成了以情感联结为支撑的学术命运共同体,共同探讨学术前沿话题、促进学院不断向前发展。
会议分为主旨发言和前沿话题研讨两个环节,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孔伟副教授与党伟副教授主持会议。在主旨发言中,华中师范大学何卫华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冯伟教授、山东师范大学翟乃海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常思佳博士,华中师范大学王树福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徐彬教授先后围绕族群伦理与文学中的共同体想象、《暴风雨》中的“非人类”生命与主体间性问题、《内塔尼亚胡一家》中的好客与共同体想象、伪满州国的“离散群体书写”、白银时代流散戏剧在20世纪初欧洲舞台的空间绘图以及英国维多利亚旅行冒险与殖民流散文学中的道德行为模式等主题作学术报告。在之后的前沿话题探讨环节,来自英国华威大学的青年学者乔清泉以凌淑华及其作品《古韵》为切入点,探讨了英语自传、全球文学市场和跨文化的女性主体想象的相关问题,东北师范大学曲艳丽博士通过威廉·吉布森《神经漫游者》中的流散叙事特点分析了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乌托邦拟像问题。各位发言人聚焦流散书写与共同体建构问题,主旨报告既包含新颖理论观点的阐发,又包含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重新阐释,涉及文学作品中犹太人、英国人、日本和俄国移民和后人类的流散现象及与之相关联的问题。
外国语学院徐彬教授作会议总结发言。徐教授衷心感谢学院领导对学术研究工作的大力支持。徐教授指出,“流散文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由单一的课题逐渐发展为一种极具规模的研究现象。“流散”与“共同体”是一对矛盾共生体,探索二者间的内外在逻辑关系,形成一个或多个具有可操作性、可借鉴性的理论体系是课题团队成员致力于解决的问题。此次会议正是这一持续努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徐教授再次感谢各位专家的倾情参与,并鼓励各位年轻学子潜心治学,勇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