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学院当代语言学应用研究团队负责组织的“语用学跨学科融合发展论坛”于11月25日在长春圆满落幕。此次论坛是我校发起并冠名的第二届学术论坛,旨在进一步扩大我校语用学研究的影响力,推动我国语用学跨学科跨领域发展。此次论坛邀请了国内六所大学的专家学者做主旨报告,主要面向我校外语学科青年教师及研究生开展讲座和研讨。学校副校长严蔚刚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由原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外国语学院教授张绍杰主持。
严蔚刚代表学校对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介绍了学校红色校史、办学特色、学科建设等情况。他表示,语用学作为一门探讨语言使用及社会功能的学科,蕴含着跨学科研究的巨大潜力,展现了独特的价值与广阔的前景。作为东北地区的教育重镇和学术高地,学校将一如既往地为语用学研究和多学科合作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不断支持语言学科在新技术、新思维领域中的探索,助推学科的创新与发展。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商应美在致辞中介绍了学院的发展历程和学科规划,并表示希望借助此次论坛,推动语用学在跨学科研究中的深度融合,开拓新的学术视野与实践路径。
本次论坛围绕跨文化语用学、人际语用学、发展语用学、认知语用学、文学语用学和临床语用学等多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与会学者就相关话题进行分享。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通过汉英语结构的比较,考察它们之间的差异,并从思维模式上探究其差异的根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冉永平教授梳理了当前国际语用学日益显著的交叉融合发展的特征,对深入理解语用学跨学科融合发展具有重要启发。扬州大学俞洪亮教授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阐明了外语学科在中国语境和智能时代的背景下应担当的使命,为新时期外语学科交叉及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方向。湖南大学刘正光教授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深入阐释了汉语和英语在时空表征上的差异,揭示了汉语的时空同态的认知特性。大连外国语大学刘风光教授阐释了文学语用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问题,提出了文学语用学跨学科研究的新路径。山东大学马文教授则在临床语用学的范式下剖析了孤独症儿童回声性语言在临床康复情境下的互动价值,彰显了语用学服务于社会的功能。学院当代语言学应用研究团队带头人周凌教授从人际敏感视角聚焦空巢青年的情感联结话语特征,试图揭示语用学融合发展的社会价值。这些主旨发言紧扣主题为语用学跨学科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考、新观点和新视野。
张绍杰教授在总结时指出,语用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及其融合发展的趋势,为语用学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多元理论视角和研究路径。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将进一步推动我校沿着语用学跨学科融合方向特色发展,也将为国内语用学研究提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