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国际英语教育中国大会于7月24-27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我院外语教育与研究中心刘丽艳教授带领博士毕业生和在读博士生、硕士生参加大会,并作学术发言。

自2018年创办以来,国际英语教育中国大会已发展为亚洲地区最具权威性的语言教育国际会议。2025年大会以'构建AI时代外语教育数字化新生态'为核心议题。
刘丽艳教授参加了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闫春梅教授组建的题为“Teacher Educators’ Role in Building University-School Partnerships”特邀嘉宾专题研究汇报,核心成员还包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王革教授及赣南师范大学姚桂招教授。四位专家通过不同地域的教研案例,分享了高校英语教师教育者在U-S协同培养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的循证智慧。刘丽艳教授做了“Theory-Practice Integration; Dual-Teacher Collaboration; Digital Intelligence Empowerment: The “1+1+1”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l in English Microteaching” 报告,介绍了我院《英语微格教学》的“理实互动、双师协同、数智赋能”的课程改革模式,展示了我院教学改革的理实融合、教研共进的东师特色。
在平行会议发言环节,我院师生分别汇报了最新研究成果。李佳璐博士在题为“The Study on the Develpoment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of Pre-service English Teachers”的报告中,展示了我院职前英语教师PCK发展脉络及影响因素,为职前英语教师PCK测评,高水平英语教师队伍培养,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借鉴思路。毕业生李硕在题为“Profil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on among Components of Chinese EFL Student-teachers’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报告中,探究了东师为期16周的教育实践课程中,三位职前英语教师PCK内部知识成分是如何整合互动的以及其知识发展的特点,并为后续英语职前教师培养提供建议参考。硕士生孙珂在题为“A multi-level moderation analysis of teacher immunity, school climate, and teaching quality among English-as-a-foreign-language teachers in China ”的报告中,考察了教师免疫,学校氛围与学生评价的教学质量之间的交互关系。基于中国基础教育情境验证了"教师免疫"这一西方概念的适用性,并揭示其作用边界,为构建本土化的教师发展理论提供了实证依据。
此次国际学术会议充分彰显了我院在英语教育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与创新动能。我院师生通过这一高端学术平台,系统展示了在语言教育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与海内外专家学者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学术对话,向国际学界生动呈现了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东师方案。展望未来,外语教育与研究中心将持续推进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外语教育创新发展提供基于实证的学术智慧与解决方案。
文字:刘丽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