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人: 卢德平
报告地点: 外国语学院本部701室
报告时间: 2016年11月08日(星期二) 15:30
主讲人简介: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教授。1992年留学日本,1997年在日本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普拉茨堡分校校长顾问,美国阿拉斯加州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兼职教授。多次应邀赴奥地利、美国、法国、瑞典、加拿大、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讲学。主要研究领域为:符号学经典理论、语言哲学、社会学理论。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著有《青年文化的符号学阐释》、Research in Semiotics of Myth(英文)等学术专著。
报告简介:
从表面看,在Peirce[ 江怡教授认为目前关于Peirce的中文翻译历来存在错误,基于英文发音习惯应该翻译成“珀斯”更妥,但在目前这一术语通行之前,我们暂且保留原文。的哲学教义里,符号始终处于形态外化和思想的非外化二者相互交织的状态,构成符号的悖论。但这一表层的悖论实质揭示了符号的本质:符号既是思想本身的运行,又是新思想不断产生的基础,同时为克服思想的内在的不可交流性,又必须以外化的形态加以锚定。当思想的指向是对象及其关系时,思想具有了中介性,而这个中介性在主体那里又体现为本体的存在规定,从而去除了思想的中介性。但思想以符号运行,才能超越和意识的混同,获得其应有的清晰性,而当思想以符号运行时,思想和符号实质上合二为一,难以切割,构成Peirce所说的人是符号,符号就是人的存在规定的理由。思想的不间断运行必然指向旧思想作为新思想基础和条件的结论,而思想以符号为运行方式,又必然构成符号的不间断延伸,即Peirce所说的“符号过程”(Semiosis)。以符号呈现的思想遭遇对象,才能分析出Peirce现象学意义上的对象的“第一性”(Firstness)、“第二性”(Secondness)、“第三性”(Thirdness),而符号也必然获得这三种属性,通向Peirce所说的符号经典三类别。Peirce教义的深刻性在于:不存在单纯外化的符号,或不以思想为前提的实体性符号,这种所谓的符号不过是单纯的物质状态。真正的符号不过是思想的同义词。